雨季来了。王明龙博士的神经又开始绷紧。
王明龙是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下属的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为一名地质灾害防治方面专家,在酷暑时节,当普通市民因为大雨冲走暑气而兴高采烈的时候,他却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
谨防强降雨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
根据2003年11月19日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有很多种类型,其中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深圳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龙舟水’及台风、暴雨期间,这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圳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多年来已经制订了一整套从市、区、街道到社区的防治体系,力争做到灾险情‘零伤亡’。”王明龙介绍说。
据悉,深圳地处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构造复杂,东部的龙岗区、坪山区和大鹏新区分布有可溶岩,西部的宝安区、南山区局部有软土分布。深圳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征较明显,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突发性的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规模以微、小型为主,难以提前准确预测;大多数地质灾害灾险情发生在人工开挖形成的无护坡治理措施的边坡地段。山区沟谷处较少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少有发生,西部软土分布区存在发生地面沉降的可能。
构建全覆盖的群测群防网络
显然,相比于事后抢险,事前预防才是应对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在得知深晚记者的采访意图后,王明龙带着深晚记者来到了位于梧桐山风景区仙桐路北侧的一处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点。
深晚记者在现场看到,施工人员顶着酷暑正在加班加点进行边坡加固工程。豆大的汗珠顺着他们黝黑的脸庞滑落,网格状的格构梁慢慢在边坡崖壁牢牢“扎根”。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罗湖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深晚记者,这处边坡系人工开挖切坡形成,为土质边坡,边坡长约80米,高5~8米,整体坡度50°~60°,大致呈直线展布。边坡上方是原始山坡,坡顶、坡面植被发育,坡脚为仙桐路。边坡较陡,处于较不稳定状态。受降雨影响,边坡变形破坏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了防止意外发生,辖区政府将其纳入治理计划,采用“锚杆+格构梁+绿化”的支护方式,保证边坡整体稳定。
深晚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就在仙桐路边坡的对面,是一处居民住宅小区。显然,这处边坡的及时加固治理非常必要。深圳相类似建在危险地形附近的住宅区不在少数,又是如何提前做好预警,防患于未然呢?
王明龙告诉深晚记者,深圳目前已构建了区、街道、社区、责任单位群测群防四级网络,在社区设立警示牌,并指定网格员对小区附近隐患点进行定期巡查。同时,在边坡下方设置了隐患点“两卡一表一预案”,即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和小区居民信息登记表,一旦发现灾险情,马上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深圳最新发布的《深圳市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在提出继续全面落实群测群防工作的同时,要求借助信息化等高科技手段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和培训教育,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公众的防灾避险意识。“目前宣传培训已是一项常态化工作。我们更多希望加深市民对这方面的了解,识灾辨灾,共同充当‘地灾卫士’。”王明龙说。
依托高新技术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监测设备?”
“正常。”
“监测情况?”
“数据平稳,无异常。”
端午假期前的午后,王明龙和同事站在莲塘街道仙泉山庄南侧边坡旁的一处监测点,边仔细观察仪器设备边交流着。
这处边坡是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系开挖山体后形成,为混合质边坡,边坡长85米,高度分布8~20米,坡度40°~60°。深晚记者看到,边坡北侧建筑物与边坡分界处修有登山道和护栏,东侧有小区围墙。边坡上部坡度较大,局部已发生崩塌,坡顶树木比较高大,雨季容易发生倾倒,对下方人员安全存在危险隐患。
针对这种边坡情况,“人防”力量显然远远不够,如何实现对隐患点动态实时监测?深圳给出了对策:技防。据了解,这处隐患点共布设监测设备7套和采集测站1套,其中监测设备包括倾斜振动表面位移一体化监测仪5套、视频监控仪2套。这些设备便负责实时采集监测点的倾斜、振动、表面位移等监测数据,以及实现24小时全天候智能图像监测。它们“上岗”至今,各项监测数据均较平稳,暂无预警情况发生。
这是深圳运用高新技术实现地质灾害“人防+技防”的一个缩影。自2013年开展自动化监测工作以来,深圳完成了盐田区危险边坡及挡墙自动化监测、宝安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时影像动态监测、南山区平山垃圾填埋场自动化监测及大鹏陶柏莉花园二期南侧边坡抢险工程自动化监测等多个自动化监测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很好的社会价值。
目前,深圳已研发斜坡类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平台。2020年,深圳实现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全覆盖,圆满完成省民生实事任务中两处大型隐患点工程治理,共消除各类地质灾害隐患92处,使1300余人免受威胁,避免潜在经济损失约1.7亿元,全市未发生地质灾害,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延伸阅读】
预防地质灾害小常识
“暴雨连连下,山体吐‘白龙’”“耳听沙沙脚步声,掉头回看无人影”,这些都是民间对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前兆的描述。地质专家科学的表述则是——
崩塌前兆: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房屋倾斜、开裂等。
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时,滚石、坡体或泥石流都是从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运动,所以,应选择向左右两个方向逃离危险区,而不要选择顺着滚石、坡体或泥石流运动的方向逃生。
如果身处正在运动的滑坡体上,可抱紧附近粗大的树木以求自保。(记者 徐娅)
热门